千千看书>青春校园>超级杂牌军>第40章 血战宝华(一)

接到通知,8月11号上新书分类推荐,庆祝一下,今天发两更,晚上九点多钟,再发一更!

万子雄命令:各阵地所部,分兵一半主动出击,骚扰日军部署,不得接近日军300米以内,不得激战、近战,一沾就走,时间允许的话,各部可轮换出击。万子雄此举只为新兵熟悉战场气氛,老兵熟悉适应装备。

其实,万子雄手下的新兵也不算纯新兵,那些搬运工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军事训练,平时也是半军事化管理,虽然没参加过战斗搏杀,也都见过战场惨烈,最起码见了成片的尸体也不会胆怯、呕吐。

由于万子雄的骚扰,加上骚扰中展示的强大火力,日军只好相应的调整部署、申请援兵,直到接近中午才发起进攻。

栖霞山北临长江,长江上日军舰炮掩护两个中队的海军陆战队首先发起进攻。

万子雄临时委派曾七指挥3个新编连。栖霞山因为北临长江,永固工事修的异常坚固、完备,除大量的水泥碉堡、火力点外,连战壕都是水泥材料。所以,曾七的压力不是很大。

当日军攻到300米距离,曾七才命令步枪手开枪。步枪手大都是刚武装起来的新兵,曾七根本没指望给日军造成多大杀伤,只是骚扰而已,让新兵练练手,适应适应环境,找找感觉。4支狙击步枪才是主力,不断地消灭鬼子的掷弹筒手、机枪手、军士、军官。

300米的射击给日军造成不了多大杀伤,反而给日军炮火提供了目标,所以日军士兵冒着密集但杀伤率不高的火力大胆的挺进。

200米,日军伤亡率开始提高,于是加快了进攻速度。

100米,日军舰炮停止炮击,鬼子步兵降低身形,开始全力冲锋,日军的轻重机枪、掷弹筒也加强了火力支援。

曾七命令,半数轻机枪开火,扫射鬼子步兵,狙击手打击鬼子轻机枪、掷弹筒,重机枪与日军重机枪对射。

日军伤亡率陡然增加,仍悍不畏死的冲锋,终于攻至曾七阵地50米以内。

曾七一声令下,随着凄厉的军号声,所有轻机枪、冲锋枪、驳壳枪一起开火。

日军的两个中队冰消雪释、灰飞烟灭。

日军军舰上并无足够的步兵,只好靠舰炮不断地袭扰,曾七也不敢派人下去打扫战场,只让新兵用对面的鬼子伤兵练枪。

战场东面,日军一个大队发起全面进攻。在火炮、重机枪掩护下,日军两个中队分攻两侧山头工事,一个中队沿山间公路直插栖霞山腹地,另一个中队伺机接应。

两侧山头上,依然是300米步枪射击,100米轻机枪开火,50米米全面开火。日军发动了十几次进攻,也没捞到好处。

两侧山上的防御阵地被缠住后,中路的日军沿公路发起攻击,由于公路便于火力发挥,加上公路没派重兵把守,所以中路日军长驱直入,直至两座山峰侧后。日军中队长马上分兵,准备攻击两座主峰的侧后,却发现公路两侧全是竹签地雷阵,前面的公路也布满竹签地雷。

一阵激烈的枪制高点上的机枪阵地被瞬间易手。

鬼子中队长临危不乱,一方面命机枪手在公路上卧倒掩护,另一方面步兵向原路突围。

山上的机枪牢牢锁住路口,鬼子的歪把子在仰攻时却频频哑火,这是歪把子致命的设计缺陷。鬼子中队长只好依赖掷弹筒打击支那人的火力点,却发现掷弹筒手早被支那人击毙,而且摸向掷弹筒的日军士兵必死无疑。

日军中队长发狠了,命令士兵保持距离快速突围。说白了,只是听天由命的逃跑,却真有20几个士兵冲出包围圈,而鬼子中队长却找阎王爷的姘头天照大婶偷情去了。

天黑了,万子雄没失一寸阵地,杀伤鬼子600人以上,自身伤亡100余人。

万子雄一直守在栖霞山西口指挥。因为这里面向南京,并无防御工事,所以西面是鬼子援军最理想的进攻方向。但这里一天里一点战事也没有,万子雄断定,鬼子一定在耍阴谋。

入夜,栖霞山北面,曾七派人趁黑打扫战场,缴获九二式重机枪4挺,歪把子机枪6挺,掷弹筒5具,三八式步枪97支,南部式手枪16支,鬼子军装、装具300余套;栖霞山东面因竹签地雷阵的关系并未打扫战场。

栖霞山西面,却多次响起激烈的爆炸声和稀稀拉拉的枪声。原来鬼子援兵到了,想连夜偷袭。万子雄本是偷袭、夜袭的祖师爷,哪能让鬼子占了便宜?他早就在山径、路口等要害部位安置了大量的空罐头盒、铜铃、竹筒铃,并安排冲锋枪、驳壳枪、手榴弹等自动武器值班,哪里铃响就用手榴弹招呼,隐蔽自己暴露鬼子。所以鬼子几乎没见到支那人的影子就损失了5、60人。日军终于在后半夜消停了。

清晨,日军飞机来访,舰炮也延伸火力,对栖霞山交替进行狂轰滥炸,整整炸了一上午。万子雄损失巨大,许多工事被摧毁,士兵大量伤亡,损失200余人。万子雄急调北部防守的兵力200余人到西面协防。

曾七率部赶到万子雄的指挥部,向万子雄建议:栖霞山区域太小,被包围后成为绝地,虽能坚守但最终必败,更可怕的是,一旦西山方面来援,则会被鬼子围点打援,后果严重;不如天黑后向东突围,转战宝华山。陆敖也支持曾七的建议。商议未定,鬼子已发起进攻。曾七又被万子雄派到东面负责指挥。

鬼子从东西两面同时发起进攻。

西面的鬼子炮兵掩护


状态提示:第40章 血战宝华(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