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样的线条并非是什么“小学生线条”。使用这种线条,首先是为了向原作致敬。松本大洋的原作漫画,本来就是由小曲线构成的,风格独特的世界。其次,这种看起来随手涂鸦的线条,技术含量并不低。在角色造型时不使用直线,而使用圆珠笔笔触的曲线。风格化的同时,却大大提升了准确造型的难度。可以说,不是有一定技术的画师,根本无法驾驭这种风格。本作的作画监督伊东伸高,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来修改新人的原画。这不仅不是小朋友的涂鸦,还是一门高大上的技术。
而正因为使用了这样的线条,《乒乓》中的角色动态和空间都变得异常奇特。角色轮廓不再死板和稳定,仿佛被线条赐予了表现的自由。而背景的抖动线,仿佛融入了整个扭曲的背景。一切夸张和变形看起来都是如此自然,如此“真实”。
以第一话阿扁和胖子在田村乒乓球馆的对战场景为例。为了表现出乒乓球的速度感,对球进行了“变形”处理;通过“变形”让阿扁看起来摇摆不定,从而表现出了阿扁应战自若的心态;抽球时让阿扁手部“变形”,展现了抽球的力度,就好像在痛抽胖子的脸一般。如果用普通的线条去表现在这一段的话,就会显得太过规矩,太过生硬。而抖动线的存在,恰好能让人感觉到乒乓的妙趣之所在。
☆重点不是作画,而是氛围
抖动线条虽然动起来会显得富有想象力,但是也限制了新人动态才能的发挥,因此大大削弱了动态作画的可行性。我们很快发现,孔特殊时期的拉球完全是一张纸片在做屏幕上滑动,笑爷的削球除了手腕全身都没动,乒乓该有的速度感荡然无存。
弥补这一点的,还是汤浅的演出手腕。看完了第一话以后,很多人都反映“孔爷打球那段实在太帅啦”。真的是因为动得太好,给人“帅”的观感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是给一个孔特殊时期站在原地挥拍的正面镜头,即便画得再帅,这个动作本身也会显得比较单调。而给这个动作增色的,是汤浅的“演出魔术”。
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这个镜头。孔爷发球的瞬间,镜头稍稍给出了一个仰角。这种镜头人物会看起来比较高大,比较强势。接着挥拍,这里的缓急很明显,我们可以暂时记住这个节奏。然后,球弹在桌上后飞起,镜头后移。大家可以仔细体会这个弹球和镜头移动的节奏,会发现基本和挥拍节奏吻合。球飞起来的滞空时间延长,会给人一种“飘逸”感。这样从整体上就制造了一种节奏的美感。
但是球即便滞空,也需要以一定的速度向前移动,才能保持画面整体的动感。这种时候,距离感的制造就非常重要。因为有距离的存在,才使得球飞行的过程更有说服力。汤浅这里的点睛之笔,就是将球台进行了夸张的拉伸,客观创造出了“距离”。当然,作为球飞行的参照物,原画师也没有忘记在球台上加速度线。这样观众从画面中获取的信息就是:1、孔爷很强;2、孔爷的动作很有力,发的球快·飘·转。从而得出了“孔爷很帅”的整体观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普通的发球动作,经过汤浅的镜头诠释后,确实变得更有魅力了。
除了镜头角度和空间的调整以外,在处理一部分场景时,汤浅采用了类似漫画分镜式的表现手法。他将画面等分,通过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表示时间的流动。或者将画面切割成小块,来表示同一时间里不同角色的状况。
这种演出手法非常讨巧,一方面带入原作气氛,原作党头顶青天;另一方面省钱省工,过渡动作不用画,原画师乐得哈哈笑。
抖动线的存在,恰好能让人感觉到乒乓的妙趣
另外在设计风格和演出还原的同时,汤浅也有意地增加了一些原作中没有的描写,比如说“笑爷心中的英雄”,“江上心中的夏天”,这类补充描写也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即便只是登场马上退场的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青春。
☆正牌中国声优!重要且真实的部分
“猛牛,在我床上,很多很多猛牛。”——相信很多人还对《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一床猛牛的笑话记忆犹新。但事实上,日本动画中的中文配音大多也和谢耳朵是半斤八两。《全金属狂潮》和《空罐少女》中,日本声优们念的都是“中国人听不懂的中文”。而《萌学》虽然请了中国人配音,却是毫无演技的棒读。
“找个正经的中文配音就这么难吗?”在《乒乓》放送前,大家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孔特殊时期的配音肯定会使用日文。
然而,汤浅政明监督却给观众,尤其是给中国的观众献上了一份巨大的惊喜。《乒乓》邀请的两位声优,一位是旅日中国声优文晔星先生,一位是辽艺的老牌配音演员程波先生。金口一开,技惊四座。一时间,“你反手不精,正手无力”成为了网络爆红的流行语。
在作品中想要表现出脚踏实地的实感,细节往往是最重要的。汤浅监督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所以才下功夫邀请到了专业的中国声优。不仅增加了“角色是中国人”的说服力,也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听着舒服啊”,你说能不火?
☆大开大合的青春
《乒乓》是一个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