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神话传说>【九黎与三苗】
。”(《书·吕刑正义》)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炎帝的后代)。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即炎帝神农氏的姜姓苗和蚩尤,包括三危,后来又加入了黄帝系的厘姓驩兜(丹朱),还有黄帝系的祝融氏黎与九黎部落。

这三个部落留在中原的成员在商周时建立苗、邓(湖北襄樊市西北部,周初北狄族的姜姓土方取代了子姓的邓,周昭王前,又被曼姓取代)、曼、蛮子、尢、丹、黎、酄等小国。

《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说苑·君道》有类似记录。)可见经过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赶到西南蛮荒之地。三苗的一部分融入尧舜禹部落中,而“三苗”西北部一部分则发展为荆蛮,后建立了楚国;后来楚国的大部分人都融入华夏族群之中。三苗的大部分分别向西、向南、向东南迁入山区,形成苗族、瑶族、畲族。苗族公认祖先为蚩尤。后来又从荆楚地区西迁南进,分散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甚至南迁到海南岛和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之中。西到前藏、伊朗和阿富汗。他们中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北方诸如北狄、匈奴、鲜卑等民族中,最后又融入华夏民族中。所以说,华夏民族,更准确地说中华民族就是以黄炎联盟为核心,先后融入了“九黎”、“东夷”、“北狄”、“鲜卑”等众多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大家庭。谁也分不清你是那位始祖的后裔。我们既然承认黄帝、炎帝是我们的祖先,当然要承认蚩尤也是我们的祖先。

西部方言苗族经过四百年前“土人存十之一、二”的平播战争,以及长达六年的“安奢之乱”,相当一部份被迫迁徒去了云南,并在随后两百年内流入了东南亚半岛。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印度支那局势的变化,十多万老挝苗民沦为难民,最后散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多个国家。中国苗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三苗与尧舜禹的斗争:

尧舜禹与三苗之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尧与三苗战

三苗在尧时早已立国。尧时,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与尧同为羌人,反对把权力让给东夷族的舜,“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曾封子丹朱于丹水,“有丹山,此山出丹朱也。”是丹朱为封地,以封地而名“丹朱”。这一带后来的姬姓国有隋、唐、曾、巴以及熊姓的罗国(后迁岳阳)。丹水流域,即河南西南部和河南浙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三苗被打败后,首领驩兜被流放到崇山(“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驩兜”是三苗一支的名称和该支首领的名称,据说就是尧的太子丹,此说恐怕不当。丹朱可能是驩兜失败后由尧封在此的。后来尧禅让给舜,太子丹才与驩兜部联合起来,于是太子丹成为与禹大战时驩兜部落联盟的新领袖。《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贾逵注:帝鸿黄帝,其苗裔驩兜也。”看来驩兜是黄帝的后裔,厘姓。

三苗部分人众被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窜三苗于三危”《史记·五帝本纪》)。一般认为三危是地名,即现在的甘肃敦煌一带。

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二:“驩兜墓在崇山,舜放驩兜于此,后遂葬于山下。”即放逐于湘西的山区。驩兜(丹朱)族远达越南中部和广西南部。

第二阶段:舜伐三苗与分北三苗。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所谓尧禅让,根据史书及考古发现,实际是舜软禁了尧,《汲冢竹书》说:“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竹书纪年》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骆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德衰,为舜所囚。”舜夺取尧的职位后。三苗与华夏集团的冲突进入了第二阶段。

据史书记载,舜为了使三苗臣服,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采取了文教感化和武力征服相结合的政策,一面进一步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即“分北三苗”。《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史记·五帝本纪》同。王肃云:“三苗之民有赦宥者,复不从化,不令相从,分北流之。”郑玄曰:“流四凶者卿为伯子,大夫为男,降其位耳。犹为国君,故为三苗为西


状态提示:【九黎与三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