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部落(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就是蚩尤的八十一兄弟。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古沁州有一座绵延不绝的大山,叫九黎山,现在叫九连山。远古时候,沁州还没有人类的踪迹时,南方强大的九黎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大概是沁州的第一批居民。传说这些九黎族人兽身人面,铜头铁额。能吃沙石,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带假面具的勇悍部落(见前)。他们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仅善于狩猎,而且英勇善战,是东方一支庞大势力。蚩尤为其首领。蚩,蚁卵,是以蚩为图腾的民族,后来东迁到海滨,便演化为海兽图腾。蚩尤是一个有非常作战经验,勇猛无比的人。传说他耳上生毛如铁,头上有角能触人。在东迁途中蚩尤、九黎与驩兜等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三苗,由蚩尤统率。
向西北方向流窜的九黎,后来在今山西壶关县一带(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建立起黎国,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当时与黄帝族炎帝族同为方国,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还有一个黎国,在山东郓城县西。《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灭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这是说周朝以帝尧族的黎国和子姓黎国取代了这两个姜姓的黎国。《风俗通义》说这两个黎国都是九黎之后。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一带住下来,各民族各据一山或各据一水分为:夸父铜柏支巫支祁;大别山西南稀水为封稀氏;巴水为蚩尤修氏;举水为举父氏;其西鸡公山南聂水为聂耳国(儋耳国);其西环水为来自泾河支流环江迁来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涡水上游为天吴虞氏;中游为厉山氏;下游为祁姓神农氏;其西大洪山区为共工氏;汉水襄阳为朱襄氏;宜城为常宜氏;钟祥为钟山氏;其西南漳、朝阳、漳水为自太行山漳河迁来的太昊句芒重氏;其西沮水为自太行沮水迁来的女娲虘(女虘)虎支;浊漳河为重(句芒)虘合居之地;又其西黄柏河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乡迁来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长江西陵峡为西陵氏常宜;以宜昌为都,又迁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联姻族娵訾氏常仪或常羲(昌意)。
这样他们在淮河,长江中、下游、中游以北地区重建了炎帝文化,三苗九黎文化。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炎姜的仰韶文化传统带到了淮河流域和湖北地区创造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以后桐柏山和大别山系的蚩尤氏族繁衍生息,又迁入鄱阳湖(古彭蠡湖)地区。原在大洪山、荆山水寨各氏族由于同样原因,迁入洞庭湖地区分布在湘、资、沅、沣、酉水,以三苗九黎部族为众,蚩尤王族则居位在安乡县,重建三苗国。
三苗是国名也是国君名和部落名。三苗又叫有苗,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三苗为蚩尤氏先祖三苗(柯约、柯挪、柯乌)。蚩尤时代三苗从大地湾进到张家口一带与黄帝族为邻。据《战国策》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文山已不知今为何山。衡山是今湖南之衡山,或是今安徽之霍山。据此,三苗主要分布于西起三峡、南至衡山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湖南、江西鄱陽湖一带、湖北以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
蚩尤部大部分迁江淮流域(江汉、彭蠡、洞庭),组成的“三苗”部落联盟,后来又被尧、舜、禹击败。兵败后有的被迁至三危,有的南逃云贵湘黔为今三苗。即湘西、黔东北东部苗支、黔西北中部苗支、云南西部苗支。
研究者对三苗来历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属于华夏集团,有的认为是苗蛮集团,有的说应该归属东夷集团,
三苗这支中国南方强大的部族,直接承袭九黎,三苗族以猫为图腾,“苗”的读音古代是读作“毛”音的,今天的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因此三苗国就是“三毛国”(《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山。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郭濮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三苗为姜姓之国,而非种族之名(非今日的苗族)。《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三苗者:马融王肃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书·尧典》释文)《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贾逵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高诱云:“帝鸿氏(共工部落)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淮南子·修务训》注)韦昭云:“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