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逐鹿天下之大道争锋>第二十五章 大齐危机

面对四位节度使的围堵,李友能选择从义成节度使张叔宗那里突破。首先因为张叔宗手下只掌管郑州和滑州两个州因此兵马不多,而且张叔宗有勇无谋,不是李友能的对手。还有张叔宗的领地靠近东都河南府,只要拿下张叔宗的领地那么东都河南府近在咫尺。

因而李友能纠集手下大军集结于卫州准备从白马津渡河去攻打张叔宗。但是因为他的士兵全是天雄军辖区的百姓组成,因此天雄军的根据地必须守住,这也因为天雄军驻地为李友能提供粮草。为了守住自己的根据地,李友能留下自己的手下最为忠诚的一员大将卢光远镇守大本营。

留下卢光远率领五万大军镇守后方之后,李友能率领十几万大军,其中包括从监狱释放的囚徒以及从天雄军辖区内强行征召的百姓一起准备渡过黄河南下进攻张叔宗。张叔宗作为大齐义成军节度使,手下只有两个州,也没有多少兵马。而朝廷大军还没有集合起来,因而张叔宗一面向朝廷告急,一面派人求救于驻地离他最近的宣武军节度使李刘全忠,天平军节度使霍希贤和忠武节度使杨进之。

自从大雍武宗好大喜功,酷爱打仗为了酬劳武将,在各地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本来只是在边境设立的军政长官,而武宗在内地也设立节度使,为奖赏武将战场立功。节度使所管理的藩镇成为州县之上实际一级地方,管理地方军政。后来大雍陷入混乱,手握地方重兵,掌控地方政务的节度使有的就成了一方诸侯。同样大齐建立之后也有一帮立有大功的武将,因而李义桢也将他们派到各地担任节度使掌握地方军队镇守地方,防止地方叛乱以及其余诸侯的进攻。

而在大齐境内的各节度使之中最有实力的李友能已经发动叛乱,大军正在渡河准备大举进攻都城河南府。而第二有实力的李友恭已经被冤杀,而在东都附近最有实力的就是掌控原来韩昭平故地的宣武军节度使刘全忠,而且刘全忠与李义桢关系不错,刘全忠的一个妹妹是李义桢的妃子,刘全忠也是因此掌管宣武军的地盘。 但是刘全忠不是韩昭平,他没有韩昭平的实力,他麾下的宣武军也不是当年韩昭平的宣武军。

刘全忠这个人可以做到节度使管理一方,完全因为他是李义桢妃子的兄长,因此刘全忠的提拔可以说完全是走夫人路线,李义桢虽然进贤退不肖,但是对于刘全忠还是网开一面,刘全忠在宣武军节度使任内,只是呆在他的府衙之内歌舞升平,政务军务完全交给手下人来处理。他到乐意做一个无忧的大官。而李义桢也给他派来一些有能力的助手。

但是这是战争,而且对于李友能来说就是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战争,对于刘全忠这个人来说完全出乎他的能力之外,他只能将军队交给他的节度副使,让他带兵北上平乱。而此时义成军节度使张叔宗已经亲临前线看到黄河对岸有着大量大小船只,数不清的军旗以及气势汹汹的敌军。李友能短短时间之内把他辖地所有百姓的船只全部征调过来作为渡河之用,而对面的义成军只有万余人马。

张叔宗看到对岸的军队第一反应就是要逃跑,回到郑州固守待援,将滑州放弃。但是此时李义桢下旨让他抵抗李友能,说朝廷大军不日开拔。但是就他这点人马如何守住黄河南岸的渡口。此时张叔宗手下的一个人建议他等到半渡之时发动进攻,这样可以乘其不备。但是最后张叔宗没有采取他的意见,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就算只有一半天雄军也有数万,张叔宗万余人马自然不是对手,而且张叔宗的军队也被对方人多势众给吓破了胆,现在已经没有战斗力了,又怎么能打个奇袭。

最后张叔宗的选择就是退到郑州守城,而李友能从从容容渡过黄河。而此时天平军节度使霍希贤原本也可以阻止李友能军队登岸,但是霍希贤担心自己不是李友能的对手,此时按兵不动。其实他还有私心,如果李义桢能赢呢,现在可不能站错队,倒不如拥兵观望。不过圣旨不可违,霍希贤的办法就是在李友能屁股后面追击,但是就是追击永远追不上而已。

李友能从容渡江之后,大军围困郑州,但是李友能最想的是快速拿下河南府,但是张叔宗守着他前往东都的咽喉要道郑州,李友能又不能不管。而此时宣武军节度副使也率领宣武军的士兵北上来救援郑州。而此时李义桢为了快速扑灭叛乱,他调集各地军队时同时也抽调了驻守在关中之地的大军一起去对付李友能。

李友能大军战斗力不是胡吹的。天雄军战斗力极强。在于宣武军对阵之时之时几个回合,宣武军就被天雄军打败。但是宣武军节度副使却败而不退,而是一步步向郑州靠拢。而此时霍希贤也在李友能身后,同时得到一个大消息,让手下大臣赵汉杰为招讨使统帅大军来平李友能之乱,而且下令谁抓了或杀了李友能的无爵赐爵,有爵晋升。

赵汉杰为招讨使时是赵汉杰争取来的。赵汉杰也是一个希望沙场立功的人。他率领大军来到郑州后下令霍希贤阻断李友能的粮道。霍希贤虽然首鼠两端,但是现在朝廷大军到达,他又是李义桢的臣子,而且李义桢对霍希贤也有提拔任用之恩。因而跟着李友能后面的霍希贤率领大军就屯驻下来,派人联络李友能,不过最后李友能没有提出霍希贤想要的,谈判破裂,霍希贤发兵劫李友能的粮道。

李友能之所以与霍希贤没有谈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大齐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