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大艺术家>907 制造爆点

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一直都很出色,就三十年前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互联网,现已经成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以为荒谬可笑的选秀节目,现也全世界超过三十个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偶像”是战胜了一众对手雄踞收视率、收视人数的榜位置。

同样的,对于艺人的标签性质印象也是如此,玛丽莲-梦露之前,“性感”可算不上一个褒义词,但是现却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了她的标签之一;奥黛丽-赫本的公主形象也深入人心;阿诺-施瓦辛格的肌肉、李小龙的武功、卓别林的喜剧……都是如此。当人们接受了艺人的某一个形象之后,就会产生固定印象,不会再大惊小怪,反而习以为常,就好像现每个人看到艾玛-沃特森就会脱口而出“赫敏-格兰杰”一样。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过程,总是从奇到观察,再到理解接受,后成为了固定思维模式。

埃贝尔从出现公众面前伊始,他身上的标签就总是离不开:个性、**、不务正业等形容词。人们一开始还会一直惊叹埃-贝尔张扬的个性、不羁的风格、随性的作风,但现早已经习惯了,就算是因为“断背山”带来的惊讶,也仅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星期而已。

埃-贝尔的论第一次出现专业心理学杂志“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时,人们惊呼:才子!埃-贝尔的建筑设计图纸第一次入围世界贸易心大楼重建竞标时,人们惊呼:能人!埃-贝尔第一次担纲老汇音乐剧“”的主演时,人们感叹:全面!可是当人们对埃-贝尔的不务正业,而且每一样都做得不错——就连导演位置上都让人惊艳,这时,人们就不会一个劲的惊讶了,因为那会显得自己大惊小怪旁人都会很淡定地说,“这就是埃-贝尔,不是吗?”

“神秘肌肤”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银狮奖的时候,美国媒体还很是热闹了一回,毕竟埃-贝尔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就取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这个高起点是否意味着又一位出色的生代导演出现——毕竟埃-贝尔才二十一岁,是目前佳导演银狮奖年轻的获得者。可是,这股热潮也很快就消褪了因为“这就是埃-贝尔”。

随后,埃-贝尔成为了迪拜雄心壮志规划案“迪拜塔”的终标总设计师,媒体已经不再像自由塔那时候叽叽喳喳了,大部分媒体虽然依旧会标题上感叹“又一次!建筑设计才华让人钦佩”,但是无论从媒体自己的用词,还是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家都已经没有太过惊讶,因为已经习惯了。显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迪拜塔将成为近二十年来人类一次跨越性的奇迹。

而现,“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十月号又再次刊登了埃-贝尔的论,“论童年时期重大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这篇洋洋洒洒近八十页的论,不仅成功刊登了这本专业杂志上,还获得了不少好评。

事实上埃-贝尔这篇论的课题并不颖,有很多专家都研究过了,而且也成为了教育心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埃-贝尔并不是从教育心理学上进行阐述,而是延续了从犯罪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解说的路线,特别举了全世界有名的几位连环杀手,比如说开膛手杰克、十二宫、女魔头等等,然后对他们性格的成因进行分析,再将焦点放童年时期的作用从而对“重大事件”进行重定义。什么样的事件才算重大,才能对人格形成造成影响。

埃-贝尔的研究视角说不上创但的确十分有趣,他对“重大事件”这个名字进行了重定义,从而详细阐述了环境外因与人格形成的“必然”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篇论才能刊登“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也引了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士们一轮研究的兴趣。

这是埃-贝尔的论第二次被心理学专业报刊杂志收录,早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根本没有大肆报道,大部分媒体只是以短讯的形式报道了这条闻,只有小部分媒体专门去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让他们对埃-贝尔的论表看法。

这就是一种接受模式,大家对埃-贝尔的不务正业习以为常了,对埃-贝尔不同领域都能够取得不俗成绩也都习惯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大惊小怪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那些有去采访专业人士的小部分媒体都得到了十分不错的反馈,先埃-贝尔表的两篇论的确都十分出色,整个理论体系十分扎实,既有研究的精神,又不缺乏创的角,这的确十分难得;其次埃-贝尔现还是研究生读,仅仅二十一岁而已,虽然研究界不一定全部都是白苍苍的老人,但是如此年轻人士确实不多,这是十分难得的。

这些优异的反馈,自然又是为埃-贝尔锦上添花,他的荣誉表上再添加上几笔赞扬。但是,“世界闻报”却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用另外一个角进行了解读。

“众所周知,埃-贝尔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还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今年埃-贝尔导演了两部电影,‘恋恋笔记本’和‘神秘肌肤’,出演了一部‘机械公敌’;另外,埃-贝尔还行了他的专辑‘三’,2年的整个暑假俨然都是属于埃-贝尔一个人的。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已经被音乐、电影占据全部精力的埃-贝尔,是否还有精力专注到心理学论的撰写,又是否有时间进行迪拜塔的设计工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埃-贝尔始终都不愿意离开哈佛大学,似乎那


状态提示:907 制造爆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